首页 > 台前幕后

董卿讲述:《朗读者》从筹备到播出经历了什么?

新闻来源:中央电视台 2017年04月11日 16:41 浏览次数:10655

----------------------------------------------------

  《朗读者》火了之后,媒体会经常问一个问题,怎么会想到做这样一档节目?2017年4月7日,《朗读者》制作人、主持人董卿在总局电话会议上,分享了制作《朗读者》的经验和心得。

  董卿先和大家分享了最近在节目里对故宫博物院的院长单霁翔做的采访,他说:“故宫是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其余分别是法国的卢浮宫、英国的大不列颠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和俄罗斯的埃米塔什博物馆,正好对应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这说明没有一个强大的博物馆你就当不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话音一落,现场笑声掌声一片。虽说最后一句话有点玩笑的意思,但其中却自有真意,一个国家的自信本质上是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作为媒体特别是国家媒体,旗帜鲜明地传播弘扬优秀文化是责无旁贷的使命。

  做主持人22年的时间,在中央电视台工作了15年,董卿深知这个平台的影响力。就像今年春晚结束之后,她的口红突然上了热搜榜,让人哭笑不得,但反过来也证明了平台的影响力不可估量,那么占据这个平台的人应该做些什么才能让人们的注意力可以从外在转向内在,从表面转向本质呢?

  几乎所有的同行在分析《朗读者》的火爆的时候都会说这个节目真是抓住了一个很好的“时机”,因为无论是大屏还是小屏都已经被一些同质化的节目霸占了很长时间,所以《朗读者》清新隽永、以文化人的面貌让大家耳目一新。董卿同意这样的观点,“一夜走红”恰恰说明这一类节目长期的匮乏。

  为什么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呢?她总结是两个“决心”——有没有一定要做成的决心和一定要做成精品的决心。做电视的同行都知道文化类节目在招商的时候往往不被看好,经常是一穷二白、举步维艰。《朗读者》当时的境遇就是“一个念头、两页方案、三个散兵、四处磕头”。但让节目组特别感动的是台内的各级领导非常认可这个策划方案,台编委会更是全票通过快速立项。

  《朗读者》是2017年2月18日开播的,那一天是二十四节气当中的雨水,后来有人开玩笑说节目火是日子挑得好,“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仅仅有一个时机是不够的,要打破文化类节目曲高和寡的魔咒,就要有创新的勇气,把文化节目办成精品节目的决心。《朗读者》是一个完全原创的节目,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模式,因此节目组邀请了英国的模式研发团队、国内的专家学者经过了好几轮的论证。节目录制前一个星期还在开策划会。刘震云、陆川、陈维亚、陈小川、白岩松、朱海、张颐武、康震等等都为方案的不断成熟贡献着智慧。

  如何让文化节目的传播更符合大众传播的特性,即让一档电视节目能够引发最大多数人的参与和共鸣,真正实现共情。这里面要解决一个核心问题,也是节目组花了一年的时间在思考的问题——谁来读、读什么、怎么读。节目创意的最初就确立了一个思想,《朗读者》不应该是一个传统的朗诵会,名家朗诵这种形式在剧场已经存在了很多年,很多主题晚会上也能看到一些诗朗诵,但是往往比较难引发强烈的共鸣。大部分时间“技巧”多于“感情”,不符合现代受众的审美习惯。董卿认为,作为电视的制作一定要把朗读者的情感、写作者的思想和观众的理解和谐统一起来,所以设计了“访谈”+“朗读”+“轻解析”的模式,将朗读者的个人生命体验完整地构建起来,让故事的情绪提升到一个需要借文抒怀的时候文本顺势而出,经典文字的传播便实现了最大化。

  当麦家讲述完两代父子之间充满挣扎的故事之后再读自己的家信、当许渊冲老先生说人这一生不是过了多少日子而是记住了多少日子之后再读林徽因、当无视贫穷和疾病依然快乐依然相爱依然在路上的丁一舟夫妇读流浪的三毛,文字的魅力自然产生了叠加的效果,充满感染力。

  最初节目组也曾经考虑过全明星阵容,觉得他们是收视的保障。但后来发现这是一种偏见,真正打动人心的一定不是“光环”而是“情怀”。比如许渊冲先生,这是一个对大多数人来讲都是很陌生的名字,96岁、翻译家、翻译唐诗宋词莎士比亚,听上去很是高冷,但当导演在和老先生接触之后发现他是一个特别单纯质朴丰富有趣的人,立刻决定把他作为第一期的VVIP。当然老先生的至情至性也让导演吃了不少苦头。因为广告赞助出了问题,节目组更改过两次录制时间。一开始定在2016年的夏天,后来推迟了,录不成节目,第二次录他的时间是2016年的冬天,又没录成,第三次2017年1月终于真的要开始录制了,再去请他,老爷子不搭理节目组了,觉得他们是骗子,没有信用,完全拒之门外。当时眼看着离录制越来越近,整个团队就真的急了,不知所措。后来赶紧去道歉,导演团队只能今天抱着果篮站在人家门口,明天抱着鲜花站在人家门口,终于一片诚意,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结果当然是皆大欢喜。

  节目播出的第二天,许老爷子的译著就直接冲进了当当网的热搜,他说,家里的电话成了24小时热线。为什么是24小时?因为他有很多学生,亲朋好友同事是在国外的,这个时差弄得他整日不得安宁。当然很多电视媒体很多电视台也蜂拥而至要采访他,老人家特别可爱,说:“我在《朗读者》里面表现完美,不会再接受任何采访。不过大家也可以再用果篮攻略试试看。”

  《朗读者》到目前播出七期之后阅读突破10万+的微信公众号已经达到了145篇,手机客户端的收听量达到了2.07亿次,相关视频全网播放近5.4亿次。很多人问为什么年轻人会喜欢朗读者,董卿说:“为什么你觉得他们不喜欢呢,他们成长在一个更富裕、更开放、更文明的社会,他们接受着更良好的教育,我们不要低估了他们的审美和判断力,自以为了解他们就喜欢某一种类型的节目。许渊冲先生今年96岁,很多热爱他的年轻人可能只有26岁,他们的确有年龄的差距,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年龄的差距之外找到认知的统一。”

  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来到《朗读者》舞台,都会把他们还原成一个平实的朗读者的面貌,不去强调“我会读”,而是突出“我要读”,所以当老舍、巴金、冰心、路遥、史铁生、季羡林、莎士比亚、海明威、小仲马、梭罗、裴多菲等许多东西方的经典被朗读的时候,观众没有产生任何距离感,文字所创造的精神世界和当下受众的精神世界遥相呼应,善良、正直、勇敢、进取、奉献、尊重等人类最宝贵的品质和千百年前流传至今的文字融合在一起,又一次给予观众力量,震撼他们的内心。

上一篇: 诗词大会上的那些开场诗
下一篇: 带你天际遨游 尽览锦绣中华 ——专访纪录片《航拍中国》总导演余乐

央视广告套餐超值价格1.8w,火速来购!

联系我们 了解详情
© 2011-2020 CCTV央视广告服务平台 京ICP备11011491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