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探索

融媒体背景下的传统媒体人才转型

新闻来源:中央电视台 2018年10月24日 09:01 浏览次数:10627

----------------------------------------------------

  “媒体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的较量。”推进媒体融合,需要依托一支强有力的新闻队伍。建构新媒体思维,培养融媒体人才,是传统媒体能否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本文立足融媒体转型,结合传统媒体在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中出现的转型困境,分析新时期融媒体人才的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实践思路。

  一、人才困境:新媒体发展对传统媒体人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数字技术的日趋成熟,融合更多地体现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领域。传播平台和受众接收方式发生改变,考验着传统媒体人的从业理念和专业技能。

  第一,技术革新导致技术人才的专业领域发生改变。从纸张、印刷术、模拟信号、数字信号,再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人类传播史的发展本身就是一部技术革命史,一次次新技术的出现为人们带来了新的媒体。在技术的引领下,诸如社交网站、手机客户端、H5、VR视频等新媒体传播样态日新月异,加速改变着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在此背景下,只有了解新技术的特征,利用好最前沿的传播平台,才能保证传统媒体转型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媒体人的专业化技能需要增强。基于互联网的发展,自媒体生产和传播的内容在数量上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网络传播的扁平化空间带来了大量“生产消费者”和“用户自制内容”的兴起,新浪《2017微博用户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9月,微博月阅读量超百亿次的垂直领域达25个,微博行业影响力和商业能力都进一步增强。海量的自媒体信息“倒逼”传统媒体专注于提升内容品质,在拥有独家资源的基础上,提高内容制作、节目视角、艺术设计标准,才有可能在新媒体的裹挟中脱颖而出。

  第三,传统媒体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下降。腾讯《2017微信数据报告》显示,日登录用户为9.02亿,日发送消息380亿条(平均每秒44万条),公众号的月活跃账号为350万个。可见,微信已经介入很多人的生活方式,改变着人们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的习惯。新媒体的快速扩张也吸引着大量传媒人加入,直接影响了传统媒体的人力资源配置。

  二、理念悖论:融媒体背景下的人才转型误区

  在互联网平台上,面对着“融媒体”“全媒体”“智媒体”等一系列新兴概念,各传统媒体跃跃欲试,通过成立多媒体中心、全媒体部门、智媒体研发机构等方式,开始了融媒体平台的实验性探索。然而,富有想象力的尝试背后,却是很多传统媒体人的心力交瘁和实际效果的乏善可陈,其中的核心原因往往在于传统媒体人对新媒体的认识不足,从而导致实验误区。

  1.“全媒体传播”不等于“全媒体人传播”

  一方面,全媒体只是媒介形态上的“全”,既涵盖报刊、出版、广播、电视等传统形态传播平台,又包括“两微一端”等新型社交媒体平台。在向全媒体转型的过程中,有的传统媒体把全媒体理解成全媒体人的实践,要求所有记者必须具备“五栖能力”,即采访、编辑、摄影、摄像和主持能力,借此实现全媒体转型。这种用人理念不仅使记者感到精疲力竭,也与强调精细化分工、团队合作提高效率的社会发展理念背道而驰。

  另一方面,“全媒体记者绝对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一种常态”。这种试图以从业人员由精通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转变为精通所有领域的多面手的方式来助推传统媒体转型的理念,不仅在假设上存在缺陷,在实践中也行不通。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求他精通所有领域肯定不现实。诸如在采访现场,记者肩上扛着摄像机、胸前挂着照相机、耳朵上挂着蓝牙耳机、背包里装着上网本、手上拿着录音笔,如此能否真正做出高效率、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是值得商榷的。笔者认为,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分工细化,面对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通过更职业、更专业人才的团队合作,才能创作出影响力较大的精品内容,发扬媒体平台的独家优势。

  2.“媒体融合发展”不等于“媒体人互动发展”

  融媒体的本质在于融合,如报网融合、广网融合、台网融合,重点在于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有机融合和互动。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传统媒体还在以自身的采编输出为主体开展融合,片面地认为新媒体传播就是把传统媒体生产的内容复制粘贴到互联网上进行二次传播,就是通过推出手机报、设立专题网站、搭建手机客户端、开设微博和微信账号等方式,第一时间把新闻事件和相关内容放到互联网上,抑或以主持人、记者开通个人账号的方式,把全媒体推送传播等同于媒体融合发展。

  首先,“内容搬运”的传播模式让媒体融合的理念流于表面。实践证明,传统媒体在抢占新媒体传播领域的话语权时,生产的很多新闻信息内容并不被网民所接受,一些传统媒体设立的网站、微博、微信的点击量和互动量有限,远低于部分“大V”和“网红”的账号。

  其次,这种做法完全忽视了受众对信息的多元化需求,即新媒体平台“多对多”的扁平化属性——通过新媒体,不仅可以接收信息,还应该可以发布、分享和回应信息。因此,“内容搬运”看似形成了全媒体传播,却并不是真实的媒体融合。

  最后,有的传统媒体试图通过网络互动实现媒体融合。比如主持人和记者在完成全媒体的内容推送后,收集网友留言和评论,再放到传统媒体上进行播报和介绍。这种方式的主要缺陷在于仍然把传统的媒体人放在核心地位,将受众放在接收信息的辅助地位,没有真正理解媒体融合应以用户为中心、以受众为导向的理念。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即使是自带流量的“网红”加入传统媒体,其自媒体账号对于传统媒体的话语权传播效果也不乐观。据笔者了解,两位微博平台自带40万粉丝的“网红”记者进入传统媒体工作后,其社交账号上最受欢迎的内容是自制的“视频剪辑教程”,其次是自拍的工作、生活花絮,网友对其参与制作的新闻节目关注度并不高,点赞量和评论量远低于其他内容。笔者认为,以网络互动的方式提高媒体影响力或发挥名人效应,可谓不错的选择,但是想以此方式实现媒体人转型并不切合实际。

  3.“新媒体专业培训”不等于“新媒体人才培养”

  随着新媒体行业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自2013年起,国内已有100余所高校开设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对于高校而言,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很多理论体系、课程设置及培养模式尚在摸索中前行。实践表明,使用传统的泾渭分明的学科体系来配置课程,并不能适应以生产、技术、市场融合为核心特征的新媒体行业的用人需求,学生的适应力明显不足。

  另外,高校基于传统媒体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与传媒业所需要的新媒体人才并不一致。目前高校的课程设置主要是在传统媒体专业的框架上增设新媒体概论、网络传播概论、融合新闻学等前沿课程,并没有涉及数字媒体艺术、动画制作、计算机编程、游戏开发等技术类课程,没有为学生真正搭建成为复合型媒体人的通道。而且,融媒体不仅需要节目形态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管理创新、市场传播手段创新,更需要互联网思维和数字技术应用作支撑,这些是无法从既有的专业课程体系中获得的。

  三、夯实基础:融媒体背景下人才转型的可能路径

  “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对人才队伍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传统媒体人在转型时必须改变固有路径和习惯,熟悉新媒体的理念与思路,走出思维误区,为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寻找可行的路径。

  1.以日常生活为导向,建构互联网思维模式

  类似于过去的人们更偏爱把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作为休闲方式,今天的人们会更多地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上获得信息与分享乐趣,其关键不是媒体平台的改变,而是生活方式的变革。随着互联网与日常生活界限的消弭甚至融合,媒体日益实现了与生活实践的渗透及整合。可以说,互联网思维不单单是技术思维、平台思维、市场思维,更可谓系统性思维,发源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利用互联网的媒体模式、知识、经验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与传统媒体“单向输出”“被动接受”完全不同,它的本质是强调平等、对话,是强强联合。这种思维很难从传统媒体内部孵化形成,因为传统媒体人大多数没有创业或互联网职业经理人的经历,内部尝试往往不能带来本质性的改变,最终只能形成传统业务和新媒体业务“两张皮”。

  互联网思维立足于日常生活的变革。日常生活平淡如水、平庸刻板,但却是社会生活视野之外,最接近人的本真存在的对象化形式表达⑩。对于掌握着独家优质资源的传统媒体而言,在内容为王的前提下,如何让媒体介入生活,把生活引向媒体,是创新的重点所在。

  传统媒体人思维的转型离不开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的年轻人,尤其是拥有丰富社交媒体经验的“二次元”人。应借鉴他们在社交媒体、手机App、网络游戏中收获的经验,分享他们在网络平台中的推广、宣传、运营思路。传统媒体更可关注有过“二次元”亚文化群体经验的人才,特别是涉及过网络“游戏圈”“动漫圈”“音乐圈”的“二次元圈”专业人才,通过他们寻求在现实工作中打破“次元壁”的可能,进而带领团队从“三次元”现实社会走进“二次元”网络平台。

  也就是说,只有真正熟悉互联网世界中用户的潜在需求,掌握传统媒体工作理念,创新互联网平台下的工作模式,才有可能借助传统媒体的资源优势,为用户提供便利,实现媒体转型。

  2.以科学技术为载体,提前布局前沿技术

  传统媒体变革是在技术驱动下的变革。在未来的岁月里,各类技术的发展仍将日新月异,所谓的新媒体技术将会不断地被下一代新媒体技术所代替。可以预测的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VR、AR、人工智能等将进入商用和普及期,推动着媒体的新一轮变革,推动着融媒体向智媒体演变。

  在此背景下,对于新媒体技术力量薄弱的传统媒体而言,须以技术人才引领创新,拥有自主研发和搭建平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尤为重要。一要高薪招聘和培养技术人才,把技术驱动放到媒体转型的首要位置,以技术形态变革带动节目生产和传播转型;二要通过技术外包的方式,开发和搭建相应的技术平台与操作系统,改善技术力量薄弱的现状,并为技术人才提供相应的发展平台;三要重点挖掘前沿型技术领域人才,聚焦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未来发展的智媒体领域,主动应对新技术带来的快速迭代,而不是单纯追随在互联网企业背后,要利用传统媒体的独特优势和资源提前布局,迎接新变化和新趋势的挑战。

  3.以团队生产为核心,培育专业精英骨干

  坚持团队分工合作,以团队优势赢得发展优势。越是在“人人都是记者”“个个都是媒体”的时代,越是需要专业思维、专业训练,以专业化人才优势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传统媒体给人们提供的内容产品属于服务型消费类信息产品,要想在现今的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必须优化内容结构,从简单的内容生产、价值输出,向精细化、高品质、个性化的服务转变,专业人才无疑是实现这一转变最有力的支撑。

  因此,融媒体时代要更加强调专业人才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专业、精细、个性是传统媒体人在融媒体时代的法宝。目前,美国的众多知名新闻媒体已经在通过设置新兴岗位,如受众分析员、社交媒体和社区编辑、社会发现总监、移动项目经理、虚拟现实编辑和拼接员等岗位的方式,去了解受众需求,分析市场特征,在此基础上,新闻编辑、新媒体技术应用、市场研发团队通力合作,制作和推送高品质、精准化、个性化的信息产品。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要想在融媒体时代寻求生机,须以人为核心,立足于日常生活的变革,在互联网思维指引下,提前布局前沿科技,秉持精细化分工和精准化操作的理念融入变革,才能实现持续发展。

  (作者为中央电视台人力资源管理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博士生  杨娜)

上一篇: 技术升级创新下的媒介转型与电视新闻变革
下一篇: 新媒体时代,电视节目如何打造现象级传播

央视广告套餐超值价格1.8w,火速来购!

联系我们 了解详情
© 2011-2020 CCTV央视广告服务平台 京ICP备11011491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