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台前幕后

脸晒黑了 心更亮了

新闻来源:中央电视台 2016年07月13日 16:08 浏览次数:10571

----------------------------------------------------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生财有道》栏目特别策划了16集系列节目《来自扶贫一线的报道——革命老区行》,该节目从6月27日起,于每周一至周四18:55,在央视财经频道播出。从5月底开始,12路记者奔赴江西井冈山、瑞金、上饶、福建上杭、贵州遵义、大别山、沂蒙山、太行山、甘肃庆阳、陕西延安、四川巴中等地采访拍摄,他们用脚步翻山越岭,走村访户,用心重温红色足迹,用镜头跟踪记录老区人民脱贫攻坚的新思路、新做法、新变化、新风貌。节目播出后,不少热心观众留言表示,革命老区人民在脱贫攻坚战中的精神和摄制组人员不辞辛苦的工作状态是一种正能量的传递和激励。

  采访虽苦 精神受到洗礼

  革命战争年代,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在如今的脱贫攻坚战中,革命老区的人民是党和国家最深的牵挂。这次走进革命老区,进行扶贫一线的报道,从产业扶贫、生态旅游扶贫、搬迁扶贫、社保兜底扶贫等方面来展示各地在精准扶贫、因户施策、因地施策等诸多举措和成果,全面展现党和国家对革命老区的关怀,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感人的场面,体现精准扶贫“中央有精神、政府有作为、社会各界齐参与、带头人有作用、老百姓收入和精神有变化”的丰富内涵。

  在12路到革命老区采访的记者们看来,这次老区之行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制片人门继光说:“采访归来,同事们脸晒黑了,心更亮了。我们的老区之行,有我们头顶的烈日与暴雨,有我们手脚并用的陡崖峭壁;有我们脚下的山水纵横,有我们肩上的责任和摄像机;更有触动我们心灵深处最柔软部分的那份情,那是大树对根的情意,那是我们后人对先辈的情意,也是身处北京的我们对革命老区人民的情意。”

  行路虽难 希望却在孕育

  这次走进革命老区,进行扶贫一线的报道,记者们亲身体验到了革命老区的艰难,以及其中正在孕育的脱贫的希望。说起老区生活艰难这一话题,每位下去采访的记者都有着切身的体会。

  在贵州怀仁,这个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战斗过的地方,记者赵晓菲和摄像抵达当地长岗镇太阳村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切,可用“触目惊心”来形容,“褴褛的衣衫、简陋的餐饭、破败的房屋,这一切,让我回想起10年前的一次四川山区行,但那毕竟是10年前啊。”赵晓菲现在说起来仍感触颇深,这个村子穷,就穷在没有启动资金。

  老话讲“要致富先修路”,很多贫困村县因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而错失发展良机。记者田苗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采访时,也深深体验到了何谓“行路难”。她采访要去的村子距离县城有60公里的山路,然而,在出发之初,她却没做好心理准备,以为“充其量也就两小时”的路程,因为在北京这样的距离也就是“上班跑个来回”而已。当在路上颠簸了很久,却只走了不到三分之一时,田苗才意识到山区和大城市是全然不同的,望向车窗外,沿途全是高耸陡峭的山崖,车子在隧道中钻进钻出,翻越了一座又一座山……更可怕的是,随处可见的滑坡,滚落山崖的大石头,还有折断在半山腰的树。“后半程的路全是石子儿,我们换上了村民的四驱小面包,后座因为平日用来装货被拆掉,临时放了两个小板凳。体型有些肥胖的摄像蜷缩在后面的小板凳上,我们的车子吃力地往上爬。那是我出差10多年来,走过最颠簸的路,那天也是我这么多年来第一次晕车。”

  接下来的这一周,他们又走了4个贫困村,穿梭于蜿蜒的山路也成了他们每天拍摄的家常便饭。田苗说她应该知足,至少去的地方通了路,车子也是可以到的。“一位当地的村民告诉我:‘你们现在来已经好很多,几年前我们这里几乎是与世隔绝的,没有修公路,进来一趟都是要步行的。很多人家里,连电灯和插线板都没有’。”这一趟采访的过程,有很多情况田苗没有想到,比如:一户农家唯一的电器是一台从不舍得开的小风扇;10块钱是一家人两个月的全部开销。

  不过,当采访结束后,赵晓菲、田苗都看到了致富的希望正在孕育,在太阳村,爱心预购微信群建立了,这为村民农特产品出山建立起了一个独特的销售平台;在融水苗族自治县,稻田套养禾花鲤项目作为精准扶贫的重点产业进行科学推广,致富的希望就在眼前。

  变化巨大 老区正在富起来

  如果问及这一趟革命老区行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记者们异口同声就是两个字——“巨变”,革命老区的生活正发生巨变,从贫到富的变化到处可见。

  提起福建省上杭县,很多人都会想到古田会议的会址。其实不仅如此,据统计,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上杭县共有1.5万人参加革命队伍,有9000多人为国捐躯。1955年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上杭籍将军有27人。但是,一度贫困和红色印记也都是上杭摘不下去的标签。

  此次记者裴庆通的上杭之行,却见到了上杭巨大的变化。裴庆通在上杭桃源村采访时,当地村支书给他讲述了一个故事,令他印象深刻。10多年前,村里有5个孩子因误食沾有老鼠药的地瓜丝中毒,因为村里没有医疗所,村支书邱庆镛背起其中一个孩子,沿山路跑到10公里外的庙前卫生院去治疗,最终他背的孩子救活了,然而,其他人跑得慢,最终还是有2个孩子离开了人世。

  如今,裴庆通采访的是从山沟里搬迁出的桃源新村,他感受到了村里的巨大变化。“在桃源新村,我们恰好遇到了刚刚从厦门回到家里的杨水梅,桃源村没有搬迁之前,村子里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如今,搬迁后的桃源村已经走出了16个大学生。杨水梅是桃源村走出的第二个大学生,他现在在厦门正经营着一家园林设计公司,公司年营业额达到1000万。杨水梅告诉我们,搬迁后村里人的眼界开阔了,在老村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走出来做生意,搬出来以后,很多村民改变了因循守旧的观念,人变得勤快很多,做生意赚钱的人也增加了很多。”

  工作细致 政府用心看得见

  “真正走进扶贫工作中,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一次党和政府是下了决心和大气力,要彻底解决贫困问题,其力度之大,措施之细,范围之广,让我们感到很震撼。”在山东费县采访的记者孙旻昊对此感触极深。

  易地搬迁、异地搬迁这两大措施在很多贫困县脱贫中都曾使用过,在这一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很多细节的落实显示出政府的仔细用心。孙旻昊回忆说,有些细节当时并没有展现在节目中,却令结束采访后的他念念不忘,比如:新址的楼房都做了基本的装修,但老人们选住的房屋铺的却是水泥地面,为什么?因为安置方怕老人们腿脚不便,不适应光滑的瓷砖,特意做成这样的。还有,为了新址孩子们上学方便,政府在小区附近特地建起了新的中心小学,上学放学还有校车接送,方便了村里打工家庭的孩子上学。

  《生财有道》制片人门继光说,本次老区行拍摄虽然告一段落,但是老区人民的精神依然感染着他们,“忘不了老区人民的淳朴坚忍,那一张张脸庞时时浮现眼前,让人牵魂绕梦。”

  (中国电视报记者 沈玉)

上一篇: “三兄弟”幕后的故事
下一篇: 《青春季Ⅱ》:交换生活,体验异国青春

央视广告套餐超值价格1.8w,火速来购!

联系我们 了解详情
© 2011-2020 CCTV央视广告服务平台 京ICP备11011491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