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台前幕后

不惧风雨 心系苍生

新闻来源:中央电视台 2016年07月15日 16:06 浏览次数:10531

----------------------------------------------------

  6月30日以来,南方多地出现入汛以来最强降雨,受强降雨影响,淮河流域、长江流域数百河湖水位超警,多地出现城市内涝,农田被淹,防汛形势严峻。为此,中央电视台统筹调配多方采编力量,截至7月12日18时,共派出45路报道团队近百名记者,奔赴安徽、湖北、湖南、江苏、河南、浙江、江西、贵州、广 西、四川等地抗洪抢险救灾一线,通过新闻专题、特写、航拍、高频次连线和直播等形式,聚焦各地强降雨引发的山洪、河堤险情,及时跟进受灾群众紧急转移、部队官兵奋力抗洪等各方面救灾工作进展,持续关注各地应对汛情、服务百姓的举措。为此,记者独家采访了奋战在抗洪前线的4位央视记者,听他们讲述在抗洪抢险前线所经历的惊险、感动与思考。

  蒋林:经受暴雨的考验

  不到两周,记者两次采访蒋林,第一次他是在江苏盐城龙卷风灾害的报道现场,第二次他是在湖北武汉暴雨灾害的报道现场。接通蒋林的电话时已经是晚上11点多,这时他刚刚结束一天的报道回到宾馆不久。采访是在蒋林的一个问题中开始的:“今天是几号了?”连续多天的“连轴转”,已经让他有点模糊了日期的概念。

  大雨中直播连线

  7月3日晚5点多,蒋林接到前往灾区报道前线支援的通知,当即买了当日最后一班飞机的机票飞抵武汉。“前3天加起来差不多睡了8小时。”从落地武汉的那一天,暴雨就不分昼夜地下,哪里有汛情,哪里就有新闻记者的身影。直到7月7日,武汉的天开始放晴,蒋林才“暂时能睡一个正常觉”。

  7月4日,到达武汉的第一天。结束了一整天报道回到宾馆的蒋林,本以为可以暂时休整一下,不料还没吃晚饭就接到消息:蔡甸区消泗乡多处民垸水位超警,近两万人要连夜紧 急大转移。大约一个半小时的车程,路上雨越下越大。“我觉得我‘跑突发’算是跑得多的”,蒋林说,但这一次的武汉暴雨,让他也觉得“挺恐怖的。车子的雨刮 器开到最大档位,但仍然看不清楚路。你会觉得不是雨打在车窗上,而是在用喷枪对车子进行一种极限测试。这时候真的会有担心:到底前方的路会是什么状态?我们会遭遇什么?”

  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在暴雨中寻路,当道路一次次被水阻断,焦虑在所难免。“一瞬间,我甚至感到一丝无助,觉得是不是永远也到不了我要到达的地方。”但无助只是暂时的。7月5日凌晨,观众在直播连线画面中看到的,依然是那被誉为“现场报道教科书”式的播报。大雨中,蒋林不慌不乱、从容镇定、有条不紊的报道,让观众最快、最准确地了解到当地群众转移的实时情况。

  “连轴转”30多小时

  回程中,许多路段被水淹没,花的时间是来时的两三倍,“很多路其实是要把车当成船去走的,我坐的那辆车熄火了,大家跳下车,趟着水把车推出来。我觉得这次我们不只是记录者,也是亲历者,我们同样经受了暴雨的考验。”

  把亲身体验的细节传达给电视机前的观众,这是蒋林做直播的习惯。“我希望把自己变成一个温度计、一个风速仪、一个雨量测试器。我在直播时是不会打伞的, 如果雨量不是特别大,即使是中雨的级别,我也不愿意用雨衣把头蒙上,我觉得雨从我的眉毛滴到睫毛,甚至可能会流到眼睛里的感觉,可以帮助我和观众建立起一 种心理上的链接。”

  那天蒋林一夜未眠,凌晨的直播过后,还要记录群众连夜转移的经过,等到这些做完,距离早上《朝闻天下》的直播只剩下大约两小时,而一般直播前需要一个半小时做准备。“只在乡办公室的桌子上简单趴了一会儿。”可做完《朝闻天下》的直播他们又接到通知,武汉城区发生了很严重的内涝,“我们又赶紧赶过去。”当终于可以在床上躺下时,蒋林已经连续工作了30多个小时。不过蒋林说,这是抗灾报道中的常态,他已经习惯了。在他看来,工作是最好的镇静剂,“当你去到很多灾难现场,当你觉得真的力不能及的时候,工作反而变成了一个疗伤的过程。”

  我们都是在抗洪

  2013 年的四川雅安芦山地震报道中,蒋林因其反应敏捷、思路清晰、表达流畅、善于通过观察挖掘细节的直播报道进入观众的视野,被观众赞誉为“专业水准”。此后, 在“云南鲁甸地震”、“尼泊尔强震”、“天津港爆炸”等大新闻现场都可以看到蒋林的身影。多少次地震、洪水、泥石流、风灾,他都是义无反顾冲在一线。“当 直播信号灯亮起的时候,当我知道我和演播室连通的时候,我就会进入一个职业的状态。”

  蒋林说,在抗洪报道现场,他们几乎每天都是临时协调组成一个新的“战斗小组”,奔向下一个新闻现场,每天的搭档都不一样,但配合超默契。他还见到了许多曾经在不同新闻现场并肩战斗的伙伴。“仅仅是擦肩而过,点点头,打一个招呼,心里就会一暖,我觉得我也是有战友的。”

  “有一个武汉应急广播电台的同行,素未谋面,仅仅是在微博上互相关注过,听说我来武汉,他给我留言说:‘如果你需要帮助,随时跟我说’。其实他自己也在忙着采访。”还有一个湖北经视的同行微博@蒋林,遗憾无缘见面。蒋林回复他说:“没关系,我们不都是在抗洪吗!”

  刘晨:好新闻拼的是价值观

  7月6日,一则《武汉江夏区现激流 消防官兵设法救援》的直播报道引发许多观众关注。一夜暴涨的大水,让武汉市江夏区某小区居民的家门口出现了一条奔腾的激流。正在现场采访的央视记者刘晨和同事通过电视直播的方式,将消防员穿越激流,救出被困群众的惊心动魄的一幕真实呈现在观众面前。人们在为消防英雄点赞的同时也表示,没有任何修饰,完全通 过真实的力量震撼人、感动人,这才是真新闻。

  直播没有任何准备

  刘晨告诉记者,这场电视直播完全是机缘巧合。“道路都被水堵住,直播车没有办法再走了,陷在水里会更麻烦。我们只能在有限范围内寻找报道内容。恰恰就在这时候,水流突然变得湍急,居民楼内有人求救,消防官兵过去解救,这一切也恰好在我们镜头可以覆盖的范围内。”所以报道团队当即向台里申请,对救人过程做一个完整的直播。

  当场连线,张口就来,听到刘晨条理清楚的叙述,你不会想到他其实没有任何准备。直播过程中,刘晨的语言简明精炼,不是没有话说,而是他特意做出的留白,留给现场同期声,留给电视画面来讲故事。有的 记者做抗灾报道会激动,会渲染,但刘晨觉得,新闻报道不适合投入过多的情绪,那会造成传播信息的失真、新闻焦点的失焦。虽然救人的经过惊险曲折,但观众听到的仍然是冷静客观的声音。只是在消防员差点被冲走的那一瞬,一声“注意安全,拉住”脱口而出,但又很快调整回来。

  直播时,刘晨和消防员一样 站在快齐腰深的水里,虽然新闻报道要尽量靠近现场,但他恰到好处地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一旦你变成需要救援的那个人,就是给人家添乱。”直播前,刘晨还和摄像商量好,“如果有人被冲走,我把话筒交给你,你继续拍摄,不要停机,我会冲上去帮忙拉绳子”——因为当时现场的消防员人手不多,而他们站在离消防员最近的地方。“那时我再说任何话都是多余的,最重要的是救人。”

  大屏小屏并不矛盾

  对于这次直播受到观众的肯定,刘晨表示,“这就是电视直播的力量,充分发挥了电视的特长和优势。”刘晨说,他第一次参加抗洪报道是2003年,才刚刚工作不久。与10多年前相比,现在的技术手段更进步,设备更精巧便携,道路等基础设施修得更好,让他们机动性更强,转场更便利。但“十几年前电视报道是主流,现在我们还需要面对新媒体的挑战。”

  在刘晨看来,这次直播受到关注,正说明电视直播能够带来其他媒体手段无法比拟的效果和震撼,也表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只是传播手段不同,技术不同,大屏和小屏之间并不矛盾。“新媒体对这段直播的纷纷转发,也是对传播能量和效果的放大。7月5日我们在湖北赤壁砂子岭直播百余村民被困,消防官兵紧急解救, 直播车无法进入更深入的现场,我们就通过手机直播的方式把电视直播报道又进行了现场的延伸。用大屏来引领,小屏来做延伸,互动合力,产生了特别好的效果。”

  面对挑战不忘初心

  刘晨说,最近他关注到两个有关抗洪的话题,一个是大堤上战士啃馒头的照片,引发了有关“军队的保障力量是不是还处在10多年前的落后状态”的质疑;另一个是德国“抗洪神器”铝合金挡板,引发了“为什么我们现在还在用沙袋”、“应急器材不投入不进步”的质疑,但很快新闻媒体就都跟进了真实情况。“新媒体迅猛发展所带来的舆论嘈杂声中,作为国家媒体,我们更应该看到自己的使命,就是明辨是非,澄清真相。”

  “有人说电视新闻‘落后’、‘不行了’,但我们依然会在观众最需要我们的时候出现,在发挥自己特长的同时,努力学习融合新媒体的优势,争取做得更好。不妄自菲薄,不忘初心,不放弃我们作为电视新闻人的追求。”

  “什么是好新闻?是快吗?是技术吗?最后拼的其实还是价值观!”刘晨告诉记者,江夏区救人的直播,10多分钟,已经超过了常规,“前期没有丝毫准备,后期也是猝不及防,但是台领导还是毅然决定播出。要知道这是要承担很大播出风险的,后期要做很大调整。为什么还要播?那是因为我们的新闻价值观是一致的。这个价值观积极、正向,是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

  高珧:长征路上转道抗洪前线

  当接到急调他赴前线支援抗洪报道的通知时,央视记者高珧正在四川康定机场,刚走下飞机。瞬间,他的脑海中呼啦啦跑过7个字:计划不如变化快。彼时,他的目的地是四川泸定县,“因为今年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当时我正在做一个长征主题的片子,正准备去采访拍摄‘飞夺泸定桥’这部分。”为此,高珧“查了两天资料、借了一堆书、看了一堆视频,之后,打了两天电话,搞定了车子、搞定了航拍、搞定了住宿、搞定了资料,终于长舒了一口气。”但没想到,连续几天 暴雨,安徽多地水位超警,前线告急,他不得不马上改变计划,从长征路上转道抗洪报道的第一线。

  灾区涉水有危险

  已经约好的采访不得不推迟,高珧非常过意不去。“挨个打电话说抱歉,打了整整两个小时。”采访对象也都表示理解。之后的一整天,他几乎都在飞行中度过,因为没有直飞的航班,他不得不先从康定飞成都,从成都飞宁波,再从宁波飞安庆。“以应急突发为第一要务,已经习惯了。”

  7月5日,高珧到达安徽省安庆市,随后跟随武警交通部队前往安庆市的潜山县,那里是安徽省降雨量最大的地方,也是安徽省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在潜山县,他完成了《武警9小时转移68名被困群众》的报 道。“我们是坐着冲锋舟进去的,但是很多地方还是要涉水,灾区的水是很危险的,水里有很多水蛭,这里还曾经是血吸虫病的重灾区,不过还好大家都没事。”

  不过,当地的蚊子还是让他们吃了很多苦头。“那里的蚊子很厉害,咬一口就是一个很大的包。我全副武装,还被咬了好几个包。同事穿短裤,腿上被咬得满满都是包。”问及有没有想过做一些防护措施,高珧说:“我们到的突然,没有任何准备,到现场之后马上投入采访,也没顾得上。”他们在潜山县还报道了《一圩堤被冲出30多米缺口,武警官兵全力封堵》等多条新闻,让观众第一时间了解到当地的受灾和救援情况。

  追着雨的脚步走

  7月6日,听说太湖 县一条县道上有一座桥被冲垮,当地10个城镇5万户居民出行受阻,高珧和同事随即赶往太湖县,通过连续的直播连线,让观众了解到武警交通部队是如何加紧组装战备钢架桥,用科学和专业帮助老百姓解决出行问题的。那一天,他的最后一档直播连线是晚上11点多。

  通过高珧的讲述记者发现,哪里有大雨,他们就往哪里走,一旦雨势减小或者天气放晴,他们往往就要和这里说再见了。

  因为台风“尼伯特”将挟暴雨登陆闽浙,他们随即驱车12小时,将近1000公里,赶赴浙江温州“等风来”。在温州苍南完成直播连线后,他们又赶到因“尼伯特”受灾严重的福建闽清,挺进此前因道路塌方救援部队一直未能进入,一度成为孤岛的云龙乡,将那里的受灾情况首次呈现给全国观众。

  在受灾现 场报道,危险在所难免。但是高珧告诉记者,“2014年我们报道鲁甸地震,山体塌方,道路阻断,有2000多群众被困在山上,我们徒步10多公里,整整爬了7个小时,一路爬一路做报道,随时可能遭遇继续塌方,真的非常危险。与那一次相比,这次遇到的真的都不算什么。”             
  谢宾超:战士啃馒头背后的故事

  不久前,一张解放军战士满身泥水在湖北抗洪现场吃馒头的照片引发了网友热议。有网友问,从1998年抗洪救灾到现在已经快20年了,为什么我们的抗洪战 士还在就着泥水啃馒头呢?还有人质疑解放军“后勤保障不力”、“让抗洪官兵吃泥水馒头是失职。”那么事情的真相是怎样的?记者采访了当时正在现场采访,并拍下“啃馒头”照片的央视记者谢宾超。

  那个场景让人震撼

  谢宾超告诉记者,7月4日他和两名同事介海申、祁雅斌到达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进行报道。谢宾超和同事了解到,黄梅县太白湖因为连续降雨,此时的水位已经是历史最高纪录,大堤上压力很大,好多地方出现管涌,险情不断,堤坝外几十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为了尽快堵住管涌,陆军某舟桥旅的官兵正在争分夺秒往堤上运送沙袋。谢宾超回忆说:“我们上堤的时候是下午2点多,正好遇到官兵难得的休息时间。雨一直下,他们没有穿雨衣,浑身都是湿透的,脸上身上全是泥,鞋里全是水,在旁边一根打桩用的木头上坐成一排,任凭雨水迎面打在脸上。营长说,休息时间只有5分 钟,因为新的管涌还在不断往外冒,他们马上就要投入战斗。”

  “我看到有一个志愿者大姐一直等在那里,看到官兵歇下来之后,她就拿着馒头挨个发 给战士吃。战士们手上全是泥,没法拿,这位大姐也很热心,就拿着馒头一口一口给战士喂进嘴里。战士们不好意思了,就用水把手简单冲冲,一手拿矿泉水,一手拿馒头,一口馒头就一口矿泉水吃起来。那个场景真的让人很震撼,就是大家在照片上看到的样子。”这些照片也被第一时间发在新媒体上。

  炊事班都在扛沙袋

  战士们很快吃完了,然后马上投入到抢险作战中。“他们已经连续奋战了近6个小时,大家尽管累,但是精神一直很饱满。”谢宾超了解到,这些馒头是附近老百姓自发购买送上大堤的,“战士们根本没有时间下堤吃饭,午饭也一直没有吃,老百姓看不下去,就买了馒头和矿泉水送上堤。为什么买馒头?因为馒头是最能迅速帮助他们补充能量和体力的食品。”

  一位副旅长告诉谢宾超,部队的后勤保障完全没有问题,虽然部队有炊事车,但是险情为大,谁也不敢放松,连炊 事班的人都在大堤上扛沙袋。“战场”情况瞬息万变,战士们是在跟洪水抢时间。馒头方便,可以随时拿着吃,而且很多战士也更吃得惯馒头,此外他们还有咸鸭蛋、火腿肠、榨菜等等。随后,谢宾超迅速跟进报道了《啃馒头背后的故事》、新闻特写《大堤上的泥人》等,详细讲述了事实的真相,解答了观众的疑惑。

  其实,吃馒头的场景在抗洪一线并不少见。在湖北武穴东河港大堤决口的封堵现场,战士们争分夺秒堵决口,谢宾超和同事介海申、祁雅斌一起争分夺秒进行报道,都没顾上吃饭,所以他们也跟战士们一样,吃了老百姓送上堤的馒头。

  必须到达第一现场

  在抗洪一线,谢宾超在太白湖大堤上报道了战士们堵管涌,在武山湖大堤上报道了战士们连夜运沙袋,“去了东河港决口处,看战士们怎么把50米的决口堵上; 去了武穴的百米港,看舟桥部队怎么用最快速度搭建浮桥让老百姓尽快恢复交通;在湖北汉川,看消防官兵如何帮助群众转移;在孝感大悟,看消防官兵怎么奋不顾身用一根绳子把对面楼上3岁的孩子救出来……”

  一路跟着汛情走,也就意味着向最危险的地方走。“在太白湖大堤上,镇长带我们去看一个管涌,采访完,刚往大堤上走,我们刚才站的地方就突然塌陷了……晚上坐船在武山湖上运沙袋,一直在下雨,突然又起了风,视线特别不好,船晃动得很厉害,好像随时会翻……”但是谢宾超说:“必须到达第一现场,这是作为一个记者应该做的。”

  在东河港大堤决口处,谢宾超不仅坐船去看决口的封堵情况,还特地下水去感受水流的速度。当时水流特别快,沙袋掉进去都要被冲跑。“但是不亲身体验一下,又怎么知道现场的情况是怎样的?封堵的难度有多大?”不过谢宾超说, 他也不是盲目冒险,“实际上当时有木桩挡着,沙袋会被冲走,但是人可以扶着木桩。保护好自己才能把报道完成好。” 

  (中国电视报记者 孙莲莲 )

上一篇: 《青春季Ⅱ》:交换生活,体验异国青春
下一篇: 《加油!向未来》 科学也能这么嗨

央视广告套餐超值价格1.8w,火速来购!

联系我们 了解详情
© 2011-2020 CCTV央视广告服务平台 京ICP备11011491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