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台前幕后

纪录片《中国文房四宝》总导演手记

新闻来源:中央电视台 2016年07月22日 14:48 浏览次数:10749

----------------------------------------------------

  一个月前,意外收到中国科技大学的邀请,聘请我担任文化部、教育部 “非遗进科大” 首届高级研修班的特聘导师。我知道,这等荣幸,得益于刚刚制作完成的纪录片《中国文房四宝》。

  2014年3月中旬,我接到了领衔摄制纪录片《中国文房四宝》的任务,并得知:这个项目由省宣传部领导立题、部署,是我省年度十大影视工程项目中唯一的纪录片类型。台领导要求:要做成一部文化大片;笔墨纸砚不单独成集,要交融互动穿插进行;强调故事性;要有国际视野,要做到大开大合;不局限于安徽,不局限文房四宝器物本身;用多种表现手法和新技术来丰富此片。

  作为文房四宝的故乡,由安徽台来完成《中国文房四宝》这个题材,是一项义不容辞的任务。但是,要做成纪录片,面临着很多棘手的问题。首先,如何让观众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现在,笔墨纸砚早已成为书画家的专用之物。文房四宝这个题材,跟百姓的生活太远了!况且,从拍摄的角度去考虑,笔墨纸砚,书房里的小小物件,就那么静静地摆放在书桌上,怎么拍?

  困难还有很多,需要一一找到应对办法。

  我购买的第一本参考书是北宋苏易简的《文房四谱》。书里有叙事、制作、杂说、辞赋,内容详尽。后来有几本参考书帮助很大,如王菊华主编的《中国古代造纸工程技术史》、钱存训撰著的《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周有光的小文评说准确:笔、墨、砚代表一个方面——制造文字,纸代表另一个方面——承载文字。所以,在对文房四宝内容的处理上不能平均用力,纸的分量相对较重。

  主创团队成员陆续到位。数番学习、调研、讨论,最终,将全片体量确定为六集——《博采》、《造化》、《匠心》、《时风》、《传播》、《遗产》。

  如何解决大开大合的问题?

  “横跨欧亚大陆的广角视野,上溯两千年的历史景深”,即既有地理的广度,又有历史的深度。狭义的文房四宝指的是湖笔、徽墨、宣纸、端砚。既然叫《中国文房四宝》,这四样一定是不可少的。但是,作为文房四宝之乡,安徽的宣笔、歙砚历史上也是大名鼎鼎。四大名砚里,除了广东的端砚、安徽的歙砚,山西的澄泥砚以其独特的唯一非石质类砚,值得一提。除了传统的湖笔、宣笔,一颗冉冉上升之星,江西文港笔,凭借每年占据70%以上的市场份额,引起了我们的关注。纸就更丰富了,除了安徽的宣纸之外,四川的竹纸、山西的麻纸、云南的东巴纸、新疆的桑皮纸,特别是日本的和纸、韩国的高丽纸的发展,有力地说明了中国造纸术对世界文明和进步的深远影响。内容多,信息量大,用故事单元结构主题,才有可能承载得了这么丰富的内容。每集50分钟的体量里,有6——7个板块,每个块面7、8分钟。

  一年的实拍时间,三个摄制组,辗转中国的近20个省、市、自治区和台湾地区,甚至远赴日本、韩国和意大利,累计拍摄456天,终于完成了38个板块、近60位现实人物的纪实拍摄和近30位历史人物的再现拍摄,遍访文房四宝代表性产地、藏有重要文物的博物馆、古都和书画大家的故居,获得了54TB的珍贵素材。

  如何避免将文化片做成器物展示片?

  这是一部文化纪录片。文房四宝的发明和演进,体现出一个民族在文化认知方面的独特创造,也成就了独树一帜的中国书画艺术。所以,我们的拍摄不仅仅局限于器物本身,通过每一位与文房四宝相关的制作者、使用者、收藏者、研究者、传播者可感可触的故事,体现出文房四宝背后的文化内涵,中国人独特的审美理想和高超的创造能力,中国人的愿望追求和精神情怀,这才是我们创作的关键所在。

  涉及到学术梳理的问题时,不求全、不求多,但是重要的节点不能忽视;从技术到艺术,从现实到历史,从器物到精神,做符合逻辑的巧妙勾连。

  如何体现时代感和接近性?

  一提到文化,大家就会觉得很冷、很空、很玄妙。如何能将文化落到实处,让片子有烟火气、接地气,就必须从当下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入手,打通当下与历史的经络,让历史、文化、精神通过一个个可触摸、有温度、带情感的故事折射出来。在刻画人物和讲述故事的同时,也渲染出他们所处的具有典型地域特征和习俗的场景。广交会上的歙砚作品拍卖、世乒赛背景下的苏州中学画信展览、农历三月三绍兴“曲水流觞”习俗沿袭下的中国兰亭书法奖、瑞雪兆丰年氛围里的春节写春联贴春联活动,鲜活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达到与观众的亲和效果。

  如何避免现实故事的雷同?

  讲好故事的功夫大有讲究。故事要有起承转合和戏剧冲突,要能吸引观众,传递情感,表达精神。现实生活虽然是鲜活的,但是从某一小段时间来看,常常也是平淡的、琐碎的。精彩的故事需要我们去发现,不精彩的、平淡的故事则需要做设计、加调料。比如说,每一集里都有制作者的故事,怎么样做出差异化来?从视觉呈现上来说,造纸,我们能想到的画面无外乎剥、蒸,杵、抄、捞、晒;制墨,无外乎捣、凿、熬、锤,困难是要在这些大同小异的动作背后,找到不同的叙述角度。为了凸显每位制作者的独特性,就需要在各位身上提炼出一至两个关键词。宣笔大师佘征军的“坚守”,文港制笔师朱耀胜的“求变”,端砚砚雕师柳新祥的“兼收并蓄”,墨模雕刻师冯国权的“心无旁骛”,从不同侧面,形象生动地勾勒出一组具有工匠精神的制作大师群像。

  如何做到声音和画面的匹配?如何将每一个环节都尽量做到极致?

  在拍摄之初,台领导就果断做出了使用4K摄影技术的决定。《中国文房四宝》可以说是安徽台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全4K纪录片,虽然加大了摄制组人员的投入,也放缓了拍摄进度,但是当看到经过调色之后,画面所呈现出来的细节和质感时,那样的震撼效果,确实不是随随便便的设备可以拍得到的。

  除了常规摄影,我们采取了许多特殊视角,微距、水下、航拍,这些视角是人的肉眼所看不到的,也是画面的精妙之处。

  小的物件设计成大的拍。重达7吨、直径2.1米的龙腾盛世巨砚,突破吉尼斯纪录的三丈三宣纸,让观众讶异于笔墨纸砚的视觉奇观。安静的物件用种种动态的方式拍,器物与器物的虚实变焦、烟雾香薰等道具的使用、光影的转换、轨道的移动,让器物也显得不那么冰冷生硬,渐渐变得灵动起来。 

  纪录片是声画艺术的结合体,光有画面质量的顶级水平还不够,还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声音技术相辅相成。而声音往往容易被大多数纪录片编导所忽视。即使经费不足,也一定首先保证立体声录音的使用。我在拍摄备忘中提醒大家,凡开机就一定要录上声音,并且有意识尽可能多的储备彼时拍摄环境的声音。这样的录制,也保证了后期剪辑音效的真实和丰富。那些让观众身临其境的声音,是后期任何拟音都未必能达到的效果。4K的画面和立体的声音,让《中国文房四宝》具备了成为高品质大片的技术条件。

  在我看来,专业化的态度和专业化的能力缺一不可。在可控的范围内,我们寻找国内外顶尖专业人士,加入到团队中来。作曲家林朝阳和丁薇,是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蜗居》等重磅影视作品的音乐创作者,在他们身上,既有学院派的扎实功底、又有对流行乐的敏锐把握,史诗感和时尚感兼而有之,是我心目中的理想首选。此次合作是两位作曲家的纪录片首秀,他们对于作品的准确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于音乐创作的慎重态度和专业程度,证明了此次与他们合作,是一个明智之举。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外请的情景再现团队、地面摄影团队、航拍团队等等,也都为本片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以为,每一位优秀的纪录片工作者,其实就是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拒绝“短、平、快”的粗制滥造,静下心来,耐住寂寞,练好内功。《中国文房四宝》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历时两年,精心打造,期待奉献给观众一场接地气、有营养的电视文化盛宴。

  (作者为《中国文房四宝》总导演 吴 斯)

上一篇: 《加油!向未来》 科学也能这么嗨
下一篇: “科学男团”助力科普

央视广告套餐超值价格1.8w,火速来购!

联系我们 了解详情
© 2011-2020 CCTV央视广告服务平台 京ICP备11011491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