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探索

央视数据新闻的创新与实践

新闻来源:中央电视台 2016年08月24日 17:00 浏览次数:10556

----------------------------------------------------

  时下,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移动互联技术、4G技术、社交媒体技术使得信息传播理念、方式、路径、维度、效果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基于大数据及可视化技术基础上的数据新闻应运而生,并对传统的新闻传播范式产生巨大影响。本文对数据新闻在中国的创新实践展开研究,对数据新闻的生产规律进行总结,并由此对新闻传播学的专业教育及学科建设进行思考。

  一、央视数据新闻在主题报道中的创新实践

  2015年国庆期间,由央视采用大数据及可视化技术制作的《数说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系列特别报道播出。该系列节目以丰富翔实的数据资料、视野宏大的电视呈现、虚实结合的场景变化以及与百姓日常生活的高度贴近性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好评和学界、业界的普遍关注。节目播出期间,“央视新闻”官方微博《夏丹在穿越》《丝绸之路》等相关话题的阅读量达到4689万多次,官方微信相关消息阅读量超过50万次。节目视频在央视网、腾讯视频点播次数超过2000万次。《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在头版刊发文章,肯定该节目实现了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的多项创新。《数说命运共同体》围绕“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立足中国、放眼丝路,实现了宏大主题微观表达、抽象主题具象展示,在大数据及可视化技术运用等方面创造了中国新闻专题报道的多个第一,实现了新闻产品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的升级融合,开创了中国电视媒体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的先河。

  1.海量数据带来全新认知

  《数说命运共同体》跨行业、跨领域地挖掘和整合了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资委、统计局、海关总署、国家信息中心“一带一路”数据库、中科院地理研究所、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能源署等国内外权威机构以及亿赞普等大数据研究公司的海量数据,产生了涵盖贸易投资、基础设施、饮食文化、人员往来等信息在内的超1亿GB(相当于1亿部高清电影,需要占用超过30万台普通家用台式电脑的硬盘容量)的数据资源,动用两台国家级超级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和后期制作。其中,为计算“全球30万艘大型货船轨迹”所抓取比对的航运数据GPS路径超过120亿行;后期制作动用了18名影视特效师,总工作时数超过2.33万小时,存储容量高达19TB,创造了国内数据新闻报道数据采纳容量的新纪录。

  2.可视化技术营造震撼视觉观感

  作为艺术创作与科技手段相结合的一个过程,可视化对于新闻理念的表达和宣传主题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说命运共同体》首次使用卫星定位跟踪系统,采用GPS实时位移数据直接对接可视化工具,将数据轨迹转化为真实的地理坐标,制作出200多幅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动态三维地图,将航运贸易、能源交换、商品流通、工程基建等抽象数据转化为《全球航运GPS路线图》《挖掘机热力分布图》《茶叶的迁徙》等直观图像。“视效地球”上的每一个光点、每一道轨迹背后都对应着一组真实权威的数据。客观厚重的数据与磅礴大气的俯视全景构成了双重意义上的“上帝视角”,极大地提升了数据新闻的视觉表达效果。

  3.虚拟技术演绎“电视魔法”

  《数说命运共同体》多次运用“一镜到底”的长镜头和虚拟衔接技术,让新闻主播在不同国家、不同场景之间瞬间穿越,以“电视魔法”的形式带领观众身临其境地感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生百态,在全新表达中实现国家战略与百姓利益的统一。在镜头语言的运用上,主播欧阳夏丹与拍摄小组通过多次磨合,完成了许多大空间、长镜头的无缝转场。在虚拟技术的使用上,制作团队应用了目前只在电影制作中使用的“跨平台摄像机虚拟轨迹反求技术”,通过控制人与背景运动速率、运动路径等,历经特效场景制作、摄像机轨迹虚拟反求、人物抠像、虚拟合成、调色调光等复杂制作工序实现最终效果。

  二、数据新闻的生产规律及专业需求

  2015年,央视邀请国际学界及业界专家,以“工作坊”的形式解析全球数据新闻获奖作品及最新案例,进行数据抓取、数据清理及数据分析等多方面的专项训练,与央视的主创团队共同摸索数据库对接可视化工具的创新经验。“数据新闻工作坊”成为孕育和孵化《数说命运共同体》等数据新闻作品的创新工场。央视按照世界先进的数据新闻操作流程,通过多种平台先后对新闻中心的数据挖掘人员、新闻业务骨干等进行素质拓展,培养出一支既了解大数据技术的前沿应用,又能熟练掌握数据可视化表现技巧的新闻制作团队,围绕数据新闻的全媒体创新策略这一核心命题,选派人员赴英国接受深度培训,提升数据新闻创作的国际化水平。央视数据新闻的业务培训与制作实践,揭示出数据新闻不同于传统新闻的生产规律及专业需求。

  1.新闻采编生产流程再造

  作为在大数据时代兴起的跨学科、跨领域的新闻生产方式,数据新闻在多方面突破了传统新闻报道的阈限。一是在生产理念上,传统新闻更多是文字为主、数据为辅,文字采访和报道在先,数据采集和论证在后(或者二者同时);而数据新闻则开辟了数据在先,报道在后,用数据驱动新闻、数据产生内容、数据即新闻的全新思路,拓展了传统新闻的纵深维度。二是在生产流程上,数据新闻生产主要包括数据获得、数据清理、数据分析与数据可视化四大流程模块。其中,在数据获取阶段,数据新闻实现了以往新闻数据使用中未曾达到的全新量级,必要时还需要动用大型、超大型计算系统;在数据分析阶段,它能够通过各类数据的交叉复用建立和发掘数据之间不易察觉的事实与逻辑,一组事实的逻辑终点构成另一组事实的逻辑起点,成为专题报道不断实现内容衍生、丰富报道枝节的逻辑根脉;在可视化阶段,数据新闻通过综合运用静态信息图、数据地图、3D演示、互动式作品、新闻App应用程序等多种可视化手段,将抽象数据简单化、具体化,提升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三是在人员配置上,数据新闻制作以报道、编程和设计三大支柱为基础,涉及传统报道写作、数据统计及分析、计算机编程、平面设计、互动设计等多方面综合能力,学科跨度大,一般情况下需打破传统新闻生产中的部门疆界,组建专门的项目制团队,这对包括一线编辑、记者以及媒体管理层等新闻从业人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新闻从业人员专业教育的复合

  数据新闻生产制作涉及多学科、多领域,需要组建专门的项目制团队和相关专业人员。例如,《数说命运共同体》是由新闻主创团队、素材外拍团队、数据可视化团队和视觉特效团队等工种通过系统分工与综合集成而最终完成。其中,主创团队由央视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的核心骨干组成,素材外拍由央视下属的科影纪录片团队完成,数据可视化团队是由专业计算机领域的公司提供,后期视效团队是曾参与过《变形金刚3》制作的国内顶级特效团队。

  对于新闻从业人员自身而言,需要建立和培养对数据的敏感性和核实、分析、整合能力,只有复合化的知识背景和不断更新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新时期传播环境的新变化。从新闻专业教育的角度出发,培养跨学科的通才型新闻从业者成为当务之急。目前,国内大专院校新闻专业跨学科交叉的教育实践还有待推进。

  (作者为中央电视台总编室 吴克宇 闫爽 舒彤)

上一篇: 2016年央视“春晚”转型之中的再升级
下一篇: 一致百虑 殊途同归

央视广告套餐超值价格1.8w,火速来购!

联系我们 了解详情
© 2011-2020 CCTV央视广告服务平台 京ICP备11011491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