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探索

讲好国际语境下的中国故事 ——纪录片国际传播的创作策略分析

新闻来源:中央电视台 2017年05月22日 14:17 浏览次数:10576

----------------------------------------------------

  纪录片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优势。随着我国广电行业的蓬勃发展,纪录片的创作与发行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主流媒体机构,纪录片市场在探索中不断发展。纪录片消费渐盛,无论是个人投资的低成本纪录片,还是主流媒体的大制作纪录片,都越来越多地被国人所推崇甚至被世界所关注。很多优秀纪录片在记录“真实中国”的同时,也颇具国际传播价值。

  一、纪录片国际传播的功能

  业界普遍认为,纪录片具有四种功能:社会功能、经济功能、娱乐功能和审美功能,而这四种功能都建立在有效传播的基础上。一部优秀的纪录片,首先应该具有很强的传播力,而不是孤芳自赏地自娱自乐。特别是在全球语境下,我们更要挖掘纪录片的国际传播价值,以向世界传递更多来自中国的声音。

  1.记录真实的中国

  纪录片因其纪实性、过程性的影像记录品性,更易于构建一个具有真实感的文本结构,进而获得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理解和认同,在政治传播、跨文化交流,以及在提升国家影响力和改善国际形象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比如,《为了梦想》是文化部于2014年投资拍摄的一部纪录片。片中讲述了5个生活在中国的普通人物——70多岁的故宫博物院钟表馆志愿讲解员,有着青春困惑、喜欢唱歌的中国高一女学生,执著乐观的盲人创业者,芭蕾舞艺术家,在中国工作的意大利姑娘的故事,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工作的真实记录,映射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体现了中国人以及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在中国当代文化的感召下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2.传递中国的声音

  真实性是纪录片创作的基础,在真实记录的基础上表达一定的思想和观念,这是纪录片的灵魂所在。要让中国的纪录片在国际语境下发挥更好的作用,必然要传递来自中国的声音。

  比如《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巧妙地运用镜头语言,借助片子精美的画面和鲜活的人物形象,以及中国饮食文化的国际关注度和影响力,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人与美食的故事,向世人传递中国人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热爱,表达了中国人对于自然的感恩之情。

  再如《为了梦想》这部纪录片,看似毫无关联的5个人物故事的背后都在传递一种声音,表达一种诉求:70多岁的故宫博物院义务讲解员赵黎明的身上,不仅体现出中国人民善良友爱的情怀,也反映了当代中国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同时以这个人物故事为主线把中国的历史文化贯穿到整部纪录片中。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盲人创业者曹军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情,从自身的实际需要出发,研发适合盲人使用的手机,打造属于盲人的“梦工厂”,把一名创业者的执著与乐观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都是纪录片要讲述的“中国故事”,要传递的“中国声音”。

  如何传递好“中国声音”,如何把中国的观念和立场融入纪录片的故事讲述中,这是需要我们着力思考的问题。

  二、纪录片国际传播中常见的问题

  1.主题过散,涵盖范围太广

  有些纪录片总是力图展现中国浩瀚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力图展示东方大国崛起的速度与力量:宏观的叙事、“大而全”的框架结构,更是很多纪录片创作者和投资方喜欢的表现方式。但无论是放在国内还是国际传播的语境下,与其宏大空泛地铺张叙事,不如找准落点,明确传达出我们的核心观念,进而集中笔墨去布局谋篇。

  2.内容空泛,缺乏故事性

  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经常可见采用说教体的叙事方式,通篇由解说词贯穿,具有强烈的主题宣传色彩。近些年,航拍设备和逐格摄影技术的普及发展,给这类纪录片包裹了一层“华丽的外衣”,但是一味说教、缺乏故事性的纪录片,在传播效果上会大打折扣,长此以往,再华丽的形式也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3.人为设计,缺乏真实性

  纪录片的故事讲述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这也是纪录片最大的魅力。近年来,一些剧情化纪录片的创作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纪录片表现方式单一等不足,越来越多的情景再现或真人扮演的手法出现在纪录片拍摄中。但是,这些手法如果运用不好,则会让纪录片的真实性大打折扣,留下浓厚的“导演痕迹”。从被拍摄对象的语言、动作到情节的推进发展,如果一部纪录片过多地显示出人为加工的痕迹,就会使片子丧失宝贵的可信度。

  三、纪录片对外传播的“国际口味”

  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是跨语言、跨文化、跨民族的传播,拍摄一部具有广泛国际传播力的纪录片并非易事,不仅要求创作者拥有国际视野,以国际传播的高度进行构思与创作,还要抓住纪录片的传播规律,尽可能扫除国外观众语言、文化等方面的障碍。

  1.人物命运化

  情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连接的重要纽带,因此对于人物命运和情感的关注可以很好地化解不同语言、文化的障碍,以实现国际范围内的有效传播与沟通。

  不仅人文类纪录片需要展示人物的命运和情感,很多自然科学类纪录片,如《迁徙的鸟》《帝企鹅日记》等也都是通过拟人化的叙事赋予拍摄对象以人类情感,用人的视角观察、解读鸟和企鹅的故事,这样就会无形中拉近人与动物之间的距离。纪录片《迁徙的鸟》通过拍摄鸟的迁徒讲述了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在拍摄创作的三年中,主创团队和鸟群已经没有任何分别。片子由此透露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的关系,这或许正是该片的弦外之音。

  纪录片不是不可以关注大人物,关注群像人物,很多拍摄伟人的纪录片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大人物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纪录片还是应该聚焦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身上。毫无疑问,小人物离普通的观众更近,也更容易让受众理解和体会剧中人物的情感,更容易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产生共情的体验。比如,纪录片《丝路舞者》以“一带一路”为背景,以三个“小人物”的故事来反映和解读宏观政策背景:一位是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的传承人,另外两位是新疆歌舞剧院的舞蹈演员。他们都对艺术有着执著的追求,面对生活和困境都有各自的理解与思考,而他们与生俱来的地域文化风格和艺术气质,恰好与丝绸之路开放、多元、包容的理念相吻合。该片在结尾处点题:在这里,每个人都是丝路上的舞者,他们血脉中流淌着生生不息的激情和活力,他们用生命舞蹈,用心灵歌唱。可见,通过议题设置,片子所拍摄的人物命运与片子的主题完全吻合,小人物同样可以折射出时代大背景。

  2.叙事多元化

  中国的纪录片创作者大多接受的是本土教育,因此我们很多纪录片的创作风格都带有强烈的中国元素:单一模式的线性叙事手法,过分强调作品深度,叙事节奏较慢等。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快餐式文化、碎片式信息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一部纪录片要想在国际传播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就要不断研究国际受众的收视习惯和心理。

  我们的纪录片要想被国际社会认可,就要改掉传统的单一线性叙事风格,采用更加多元的叙事手段。就当前国际主流纪录片创作风格和结构来看,大多体现出以下三种风格:偏重娱乐性、快节奏叙事手法和解构式布局谋篇。

  首先,趣味性和泛娱乐性是当下国际纪录片一大特色,那些板着面孔说教的纪录片很难在国际上受到关注;其次,绝大部分纪录片的剪辑和叙事节奏都明显加快;最后,采用后现代的表现手法,以信息碎片化的方式布局谋篇。一部约50分钟的纪录片往往交错讲述五六个人物的故事。例如《为了梦想》一片,交错讲述了5位生活在中国的“小人物”故事,每个人物的故事结构都分为三个段落:提出梦想、遭受挫折、实现梦想。这样全片分为15个片段,第一部分展现5位主人公各自的梦想;第二部分展现他们在追梦过程中遭遇的困境;第三部分展现他们如何摆脱困境,实现自己的梦想。碎片化故事的讲述方式,不仅极大地增加了纪录片的信息量,同时加快了片子的叙事节奏。

  3.题材本土化

  要更好地发挥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功能,就要更好地挖掘本土化选题。但是本土化并不意味着无限关注小众,关注阴暗面,借以谋取所谓的国际关注度。“自曝家丑”式的纪录片无法获得长久的国际传播效果,更无法传递我国主流的社会价值观。诚然,我们要关注甚至要批判现实存在的问题,但是笔者以为,关注的更高境界是彰显人性的真、善、美。

  比如,纪录片《丝路歌声》的姊妹篇《丝路舞者》,也是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创作的。该片主要聚焦“花儿”这种民间歌唱艺术形式的传承与发展,创作者同样以讲故事的方式展开叙述,破解抽象的文化主题。如面对“花儿”传承等问题,不同年龄的传承者产生了分歧。65岁的赵福朝认为应该原汁原味地保留和传承古老的曲调和歌词创作规律,而年轻的撒丽娜却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传统文化与现代人之间的隔膜,她更希望对传统文化进行改良并与流行元素相结合,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的困境与分歧,不仅是一个纪录片创作本土化的难题,也是一个世界范围内文化传播的难题。片中在充分表明双方观点后,并没有得出倾向性结论,而是面对现实,客观呈现在传承和保护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过程中每个人的方法和态度,不论是坚守还是创新,都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必要手段。成功的作品都需要做到“猎奇”有度,然后就是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同时要在尊重地域文化的前提下兼顾文化多样性。这也是中国纪录片国际化的必经阶段。

  4.视野全球化

  纪录片发展至今,很大程度上已经摆脱了早期“资料记录”的单一作用,在当今的国际视野下,我们更应该强调纪录片的国际传播价值和文化审美价值。虽然过于小众的题材很难具有大众传播的力度,但是如何以国际化的视角关注和解读小众的题材,讲好这类故事,做好国际传播,则是我们在纪录片创作中应该着重解决的问题。比如,纪录片《为了梦想》在选择人物方面就体现出一定的国际视野。如赵黎明所代表的中国历史文化是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的热点之一,而他本身从事的志愿者工作具有更广泛的国际性;高一女生何静怡的生活和学习中不仅有歌声相伴,而且有幸得到有国际影响力的音乐家李云迪的指点;作为中国芭蕾舞的领军人物,冯英不仅要在中国传播西方的芭蕾舞,而且承担着向世界推广中国本土化芭蕾舞的重担。该片选择意大利姑娘卢佩作为拍摄对象之一,不仅直接展现了外国人在中国的生活状况,而且通过卢佩的饮食习惯和爱好,以外国人的视角将中国美食与传统节日有机地展现出来,国际传播效果显著。

  5.落点精准化

  任何一部纪录片的创作都有其所属时代的背景。我们的一些纪录片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画面美感极佳,故事讲述生动,看过之后却不知意义何在,这样的纪录片没有自己的灵魂。纪录片《为了梦想》是在“中国梦”的大背景下创作的,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这样宏大的背景,该片没有采用宏观政论体的形式布局谋篇,而是生动讲述了当今中国“小人物”关于梦想的故事。这5个人物的故事串讲下来,正好烘托并强化了该片的主题——为了梦想而努力。在中国,每个人都在耕耘着,他们有喜悦和幸福,也有悲伤和泪水,但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梦想,即便遭遇再大的困难与挫折,为了梦想而奋斗的精神永远支撑着他们,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叠加在一起,就是我们中国的梦想。

  《丝路歌声》和《丝路舞者》两部纪录片,同样是“一带一路”大背景下的命题作文,同样紧紧扣住丝绸之路上的人文脉络,通过历史文化的传承现状和人物的命运集中展现,把“开放、包容、多元”的丝路精神传递出来,进而实现宏观背景下的精准理念表达。

  四、结语

  在实施文化产品“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央强调“坚持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世界各国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是国家对外文化传播整体战略的重要部分。眼下,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在创作层面尚存在亟须改进之处,在整体战略层面也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和松散性。要做到纪录片国际传播的战略性、连续性、整体性,不仅要求纪录片创作者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在纪录片国际调研、发行渠道、宣介推广、资金运作等方面,也要合理借鉴国际纪录片创作机构的先进经验。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紧扣国家政策脉搏,及时把握国际纪录片创作的先进经验,在战略层面进行整体策划与营销。由此形成合力,更好地在国际语境下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把握中国纪录片在对外传播中的话语权。

  (作者为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  马洪涛)

上一篇: 电视广告结合微电影传播策略探析
下一篇: 媒介融合视角下电视评论节目舆论引导力的提升 ——以新版《央视财经评论》为例

央视广告套餐超值价格1.8w,火速来购!

联系我们 了解详情
© 2011-2020 CCTV央视广告服务平台 京ICP备11011491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