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探索

国际政治冲突事件报道中主流媒体的报道框架

新闻来源:中央电视台 2016年09月28日 15:02 浏览次数:10524

----------------------------------------------------

  乌克兰危机是2013年以来国际政治冲突事件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面最为广泛的一次事件,导致俄美关系、俄欧关系急剧恶化,也使得国际政治局势错综复杂,其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中国新闻》栏目围绕此事件报道,发稿量迄今已将近1000条。乌克兰危机堪称近年来国际政治、地域冲突的典型,因此,梳理《中国新闻》以何种视角向国内外传播此次危机事件,并实现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有一定价值。本研究选取午间时段《中国新闻》中有关乌克兰危机的相关报道为样本进行分析。

  一、《中国新闻》乌克兰危机报道概述

  1.媒介现实与社会现实的吻合

  《中国新闻》有关乌克兰危机的报道出现了三次高峰,分别是2013年11~12月、2014年3~5月以及2014年7~9月。

  第一次报道高峰:2013年11月21日,乌克兰政府决定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后,相继引发国内大规模示威、抗议活动,政府当局和反对派就乌克兰国家发展道路问题产生冲突,乌克兰当局不得不与反对派举行“圆桌会议”,寻求摆脱政治危机的途径。这一时期《中国新闻》的报道大多是关于乌克兰国内抗议示威活动。

  第二次报道高峰: 2014年3月6日,乌克兰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议会通过决议,决定克里米亚联邦以主体的身份加入俄罗斯联邦,并在16日就这一问题举行全民公决。3月16日,克里米亚公投举行,公投结果显示全克里米亚半岛超过96%的投票者赞成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当天俄罗斯承认克里米亚是独立的主权国家。4月6日,数千名亲俄民众在乌克兰东部3座主要城市顿涅茨克、哈尔科夫和卢甘斯克举行抗议活动,提出在乌克兰实行联邦制、加入俄罗斯等要求。5月11日,顿涅茨克州和卢甘斯克州分别举行公投,随后宣布建立主权国家,成立议会,组建政府,并以武力对抗乌克兰中央政府。此后,乌东部地区流血冲突不断。由于国际势力的介入,这一时期《中国新闻》对乌克兰东西部间冲突对抗以及乌克兰与俄罗斯就领土独立问题产生的冲突进行了大量报道,乌克兰局势成为重要新闻议程。

  第三次报道高峰:2014年7月17日,马航客机MH17坠毁加剧乌克兰冲突。博弈双方俄罗斯和美欧围绕制裁、反制裁、天然气供应、马航MH17空难、乌东部选举问题等焦点进行激烈的较量,乌克兰的国内战争滑向“代理人战争的边缘”。2014年9月5日,乌克兰冲突双方在明斯克签署停火协议。进入10月之后,乌克兰冲突双方虽偶有交火,但《中国新闻》对其的关注明显降低。

  受众通常都是通过大众传媒来了解客观情况的,尤其是这种国际政治事件或地域冲突,《中国新闻》应该说是中国观众了解国际事件的一个重要窗口。可以看到,对于乌克兰危机事件,《中国新闻》的报道与社会现实基本吻合,很好地发挥了中国媒体在国际政治冲突中的社会守望功能。

  2.增强话语权与提高国际传播力

  在我们此次分析的与乌克兰有关的942条新闻中,央视自采新闻有125条,占总体的比例为13.3%;编译新闻760条,占总体的比例达到80.7%;没有标明新闻来源的有57条,占总体的比例为6%。我们又进一步统计了编译新闻的来源,发现在占总体新闻80%以上的编译新闻中,《中国新闻》所编译的乌克兰事件报道中来自西方媒体的占到40%左右。从统计的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乌克兰局势新闻报道中的话语权分配问题:中国的话语权相对还是比较弱的,说明了我们在国际冲突报道中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西方信源;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俄罗斯媒体的发展。《中国新闻》关于乌克兰局势报道的俄罗斯媒体新闻引用率达到23%,超过路透社和美联社这些传统的老牌媒体,当然这种情况既反映了俄罗斯媒体的高调报道,也体现了乌克兰事件中大国之间的相互角力。

  在编译新闻过程中,《中国新闻》也非常注意采用中国其他媒体发布的消息,这个比例达到了12%,加上央视自采新闻,源自中国媒体的消息总的比例数占到了25%左右,基本上形成西方媒体、中国媒体、俄罗斯媒体三足鼎立的局面,而不再是一边倒的报道,新闻来源实现了一定的平衡,达到了兼听则明的目的。

  二、《中国新闻》乌克兰危机报道框架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新闻》在乌克兰危机报道中的框架,我们从高中低三个层面展开分析。高层框架主要是关注新闻生产的框架;中层框架主要是关注具体的内容即重点关注的议题;低层框架主要是关注新闻来源及新闻表现形式。

  1.高层框架——新闻生产

  赛莫特克(Semetko)和沃根伯格(Valkenburg)利用框架理论对于大众媒介中的新闻报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通过对报纸和电视新闻的文本分析后指出,有5种报道框架是在新闻报道中最常被使用的,即:冲突框架、人文框架、经济影响框架、道德框架以及责任归属框架。冲突框架是指为了吸引观众眼球,报道中强调个人、团体、国家之间的冲突;人文框架是指在呈现报道时强调事件中受影响的个人故事或情感视角;经济影响框架是指报道考虑了事件对个人、团体、国家所带来的经济后果;道德框架是指报道包含了宗教教义、道德准则等内容;责任归属框架是指报道中涉及了应为事件负责或提供解决措施的个人、团体、国家。赛莫特克和沃根伯格的研究结果发现,责任归属框架在新闻报道中使用最为普遍,之后依次为冲突框架、经济影响框架、人文框架、道德框架。另外,越是严肃和正规的媒体,越多使用冲突框架和责任归属框架来报道新闻。

  本研究结合乌克兰危机新闻报道具体情况,保留冲突框架、责任归属框架、人文框架、经济影响框架,增加领导人框架、大国关系框架,从中探析中国主流媒体在复杂的国际政治事件报道中的角色扮演。

  从图1的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新闻》作为中国主流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窗口一贯采取严肃和负责任的报道态度,所以在报道框架中更多使用了冲突和责任归属框架,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赛莫特克和沃根伯格的研究发现。

  叶恩戈和金德在解释框架概念时认为,框架是一种标准方面的变化,该标准是公众政治评价的基础。叶恩戈和金德视框架为“比议程设置更微妙、更重要的一种可能”。在实验中他们发现,框架既通过大量的传媒报道向人们展示某问题是重要的(传媒议程设置),又通过以一种“成功的”事件/问题表示一种娱乐价值(语义内容)的方式,作用于公众态度的形成。

  除此之外,在此次危机中,《中国新闻》另外两个值得关注的框架为大国关系框架和人文框架,凸显了栏目新闻生产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因为乌克兰事件背后实际上更多的是俄国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之间的博弈,这也是中国作为第三方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角度。人文框架同样是地区冲突报道中必须具备的,随着中国走向强盛,媒介当中展现出来的对于战乱地区人民的人文关怀成为软实力传播的具体体现。

  2.中层框架——报道议题

  《中国新闻》在乌克兰危机事件报道中关注最多的议题是关于国际社会斡旋以及反映国际社会舆论的事件,其次是乌克兰内部的武装冲突,再者是俄乌之间的磋商、乌内部政局的变动、有可能导致的国际军事冲突、俄美关系、俄欧关系、冲突伤亡情况、民众生活现状及民众呼声等。从《中国新闻》关注的议题中我们也看到了框架的影子,只不过有些框架隐含在议题的背后,比如,责任归属框架在《中国新闻》关注的议题中有直接关注的问题,即克里米亚问题,但这一框架实际还蕴含在国际社会斡旋及国际舆论反映当中,因为这些议题的主要核心就是在探讨分析责任问题。在这一层面的统计数据中,关于大国关系框架也表现得非常清楚,这其中主要涉及俄美关系、俄欧关系,也有俄日关系等,由此可见,《中国新闻》是站在大国关系的角度看待乌克兰事件,而不是就事论事,这实际上就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不再只跟着西方媒体,而是有了自己的角度和观点,引导受众透过现象看本质。

  从理论上讲,框架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过程,而议程设置则是一个重要性突出的过程,是加深对具体事物记忆的过程。议程设置既可以是宏观层面的,也可以是微观层面的。如果大众传媒通过使某些议题突出,能够为读者和观众建构一个框架,那么这些议题就不仅仅是使受众感到突出。由于大众传媒特有的追寻和解释新闻事件的功能,使得事件在成为报道中心的同时,也许会成为个人思考或者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这也是媒介引导舆论功能的具体体现。

  3.低层框架——新闻来源及表现 

  (1)新闻来源。我们在此次统计中,除去57条没有明确标明新闻来源的消息以外,942条新闻中一共出现2014个消息源,平均每条新闻存在2.13个消息源,避免了单一消息源的问题,使新闻真实性得以提高。这也体现了《中国新闻》的高度媒介责任意识。另外从统计数据中我们发现,《中国新闻》采用的新闻来源有这样四个特点:依赖官方信源;重视来自普通民众的信息;关注分析人士;转引其他媒体的报道量突出(见图2)。

  (2)同期声。同期声是电视新闻独具特色的报道形式,真实感足、穿透力强。因此,我们此次把同期声作为一项指标提出来专门进行了统计分析。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乌克兰危机事件报道中,《中国新闻》首先采用了大量来自民众的同期声,极大提升了人文关怀框架的影响力和穿透力。其次就是来自官方的同期声,根据涉事程度的不同,依次为乌克兰政府、俄罗斯官方、乌克兰反对派、美国官方、欧盟官方、中国官方、联合国官方。其中我们发现,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同期声在俄官方同期声中约占一半,而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同期声则不到美国官方同期声的1/5。再者就是联合国的声音在乌克兰危机事件中也非常弱,和联合国国际冲突调停者的角色不相吻合。

  在此次国际冲突报道中,俄罗斯的媒介传播策略运用颇为成功,在其官方的声音中更多地运用了普京总统采访同期声,通过普京特有的声音及语言表达方式极大地提升了俄罗斯的话语权。

  三、结语

  乌克兰危机是区域性冲突事件,与我们关系不大,因此这一案例是我们客观分析媒介框架及议程设置背后传播规律的很好的研究对象。

  戈夫曼认为,“人们的日常活动隐含或使用了特定的诠释框架,它在特定行动场景下意义自明,却使原本混沌的情境变得具有某种意义。框架虽然内部组织程度不同,但任何一个框架都为我们提供了某种理解、思路或视角,形成‘诠释的寂寞’(schemata of interpretation)”。《中国新闻》在乌克兰危机事件报道中所建立的框架,不但是新闻生产的框架,同时也是受众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

  对于新闻报道框架的认知与效应,同“环境”“情景”,以及受众的理解水平和社会文化背景等更为宽泛的因素紧紧相联。同一个新闻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选用不同的框架进行报道,而《中国新闻》在乌克兰危机报道中所选用的冲突框架、责任归属框架、人文框架、经济影响框架、领导人框架、大国关系框架,充分考虑到了中国的社会文化及受众的接受水平。

  从《中国新闻》的中层框架看,其所关注的议题与框架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我们知道,议程设置主要依靠重复、循环来突出报道内容,而框架建构理论则是将所有的内容、素材整合到一定的叙事框架中来,进而突出内容。随着议程设置理论研究的发展,人们发现议题能否成为公众的中心话题不简单局限于媒介与受众之间,还要逐渐接受框架建构理论所涵盖的影响因素的作用,所以从这一点看,《中国新闻》的采编意识与时俱进。

  (作者为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副总监 马勇;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李永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陈修超)

上一篇: 从VGC到UGC 打造央视移动新闻网
下一篇: 央视新闻新媒体“两会云直播”传播思路的转变

央视广告套餐超值价格1.8w,火速来购!

联系我们 了解详情
© 2011-2020 CCTV央视广告服务平台 京ICP备11011491号-5